仿古建筑,中国古代的建筑抗震效果如何?
仿古建筑,古人建房时,会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使用好木材。可以认为,这种做法一方面要尽可能发挥其原料的力学特征;另一方面也阐明古人寻求房子的坚固,并不期望榫卯衔接有“可运动性”,所以建造宫殿、庙宇等古代的大型公共建筑就要疯狂地砍伐楠木等贵重木材。用不了好木头的浅显房子,就只能退而求其次,用榫卯这种“柔性”衔接来抗震了。
《我国古代建筑史》认为我国古建筑的“木构架结构由于木材具有的特征,而构架的节点所用斗拱和榫卯又都有若干弹性地步,因而在一定限度内可减少由地震对这种构架所引起的危害”,“有减少地震危害的可能性”。
仿古建筑,而事实上,越精妙的榫卯,越损坏木材原有的力学特征,而这些构件的衔接部位往往都是受力的关键部位。有古建筑结构模型静力实验发现,“木结构受力损坏的进程,基本上是节点损坏的进程,材料并未达到塑性,可称之为结构损坏”。
其实榫卯结构的“可运动性”不过是古人因建筑材料质量不过关的一种无奈。这一点还可以从古代家具的制造中得到佐证:明清家具多用原料坚固的“硬木”制造,除了木纹美观的要素外,更由于坚固的木质配合鱼鳔等粘接剂,可以确保家具的榫卯衔接结实而不可运动。
古人建房时,也会在可能的条件下尽量使用贵重木材。可以认为,这种做法一方面要尽可能发挥其原料的力学特征;另一方面也阐明古人寻求房子的坚固,并不期望榫卯衔接有“可运动性”,所以建造宫殿、庙宇等古代的大型公共建筑就要疯狂地砍伐楠木等贵重木材。用不了好木头的浅显房子,就只能退而求其次,用榫卯这种“柔性”衔接来抗震了。
由此可知,不是现存的古代建筑结构的抗震性更强,而是其建筑材料远远优于那些在历代地震中倒塌的古今建筑罢了。仿古建筑,而只要建筑质量好(结构设计合理、建原料量好、施工质量高),才有好的建筑,这才是古今通行的定律。